通訊員 楊潤德 崔莉霞 科技日報記者 韓榮
4月28日,記者走進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大康農業科技園的智能化育秧大棚,只見全自動育秧機正在高速運轉。播施底土、播撒種子、覆蓋浮土、傳送進棚、噴淋給水等工序一氣呵成,整個育秧過程“科技范”十足。
“育秧的關鍵在于土壤和水質控制。”大康農業科技園技術負責人張慧平介紹,“土壤酸堿度嚴格保持在4.5-5.5之間,澆水必須達到飽和狀態。同時,大棚溫度要精準控制在28℃-32℃范圍內。”在這種科學管理下,秧苗1周時間就能出土1公分,40天后即可達到插秧標準。
今年,園區共投入5個智能化育秧大棚,總面積約5畝。這些大棚可同時放置2800個育秧穴盤,育成的秧苗能滿足400余畝稻田的插秧需要。在品種選擇上,今年共培育13個優質稻種,其中包括12個新品種,特別引進了多個彩色水稻品種。這些秧苗將主要栽種到晉源區稻田公園,為當地水稻種植結構調整提供優質種苗。
在技術創新方面,園區全面采用測土配方新技術。通過對土壤中30多種有機物質的科學配比,為秧苗生長提供全面營養保障。“機械化育秧+改良土壤”的創新模式,使晉祠大米秧苗的出苗率提升至95%以上,真正實現了良種、良法、良技的有機結合。
在自動生產線旁的育秧棚里,最早培育的一批秧苗已經破土而出,嫩綠的秧苗整齊排列,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按照當前長勢,預計5月底即可開始出棚插秧,屆時晉源區將全面進入水稻插秧季。
值得一提的是,晉源區稻田公園的300畝晉祠水稻全部采用富硒有機種植模式。經國家專業檢測機構檢測,其硒含量達到0.723mg/Kg,遠超普通大米標準。經過三年有機轉換期,2024年12月正式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成為晉源區首個通過有機認證的農產品。
“隨著晉祠泉水的逐步復流,我們的水稻品質還會進一步提升。”張慧平信心滿滿地表示,“科技賦能傳統農業,讓千年晉祠大米煥發新生機。相信今年晉祠大米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