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羅羽
過去五年,居住在中國西南部大山里的“85后”侗族女孩楊成蘭的經營方式發生了讓她預料不到的變化:從“賣產品”走向了“賣生活方式”。
“以前我主要向客戶推銷侗布和侗族服飾產品,現在主要向他們推銷侗布和侗族服飾制作等,讓他們到山里來體驗生活!”家在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栽麻鎮豐登侗寨的楊成蘭說,這是由于消費和市場轉型帶來的變化。
2016年,在外闖蕩7年的楊成蘭返鄉創業,她把寨里侗族群眾自制的侗布技藝和侗族服飾技藝傳承下來,并帶領當地織娘、繡娘、染娘一起生產制作,年銷售侗布和侗族服飾上百萬元。
經過五年發展,楊成蘭修建了侗布制作、侗布染色、侗族服飾體驗工坊,讓研學群體、游客、客商等體驗侗族生活方式,一堂體驗課從百余元到數百元不等,很受歡迎。
“近年來,客戶愈發重視消費體驗,通過工坊活動,融入山村生產生活,返回前又帶走了產品。”楊成蘭說,通過“賣生活方式”,也推動了“賣產品”,近兩年年均營業額兩三百萬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低碳化、綠色化的關鍵一招,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今年5月,重慶市首屆長江三峽自行車邀請賽在忠縣開賽,吸引全國136個城市的500余名騎手,在山水之間縱享速度與激情;6月,2025中國廬山西海垂釣運動季開幕式舉辦,活動吸引全國近300支隊伍約千名選手參加,大家一同感受水光山色……
跟著賽事去旅行、跟著演出去旅行、體驗民俗去旅行……近年來,一批戶外運動、休閑度假、夜間消費等“文體旅”新玩法在全國各地形成熱潮,推動綠色消費轉型發展。
在貴州,“村BA”“村超”“村歌”“村馬”等一系列“村”字號“文體旅”活動贏得了廣大游客喜愛。融合了足球與民族文化、優良環境和淳樸民風等元素、2023年發源于黔東南榕江縣的鄉村足球聯賽“村超”,在2025年1月1日至5月5日吸引游客超241萬人次,同比增長11.77%。
“我們去追‘村超’,既是為了看活力足球和多彩文化,也是為了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多次到過“村超”的四川成都市民吳啟林說,如今游客開展旅游更加重視尋求綠色、健康的消費和生活方式。
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次為7.07億,同比增長8.9%;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收入4120億元,同比增長5.6%。鄉村旅游火熱的背后是人們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從‘賣風景’到‘賣產品’,再到‘賣生活方式’,鄉村旅游也在根據消費需求轉型發展。”榕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楊璐說,要讓游客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又記得住鄉愁,為游客提供更多消費體驗和情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