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智能眼鏡集成了先進的計算與顯示技術,不僅能通過透明顯示屏將信息投射至用戶視野,還能借助攝像頭、傳感器等組件感知外部環境,并通過語音指令、觸控操作甚至眼球追蹤實現人機交互。
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近日刊文指出,在人工智能(AI)、顯示技術及微型化技術突破的加持下,智能眼鏡已從充滿未來感的概念構想,蛻變為快速迭代的真實產品。它正以顛覆性的姿態重塑人機交互模式,有望在個人計算機領域掀起新變革。
AI助推炫酷技能
智能眼鏡目前獲得的炫酷能力,離不開眾多技術進步的助推。
推動智能眼鏡發展的核心動力,當屬增強現實(AR)顯示技術的重大突破。如今,更清晰的畫面、更真實的色彩以及更寬廣的視野,共同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這些技術改進直接決定了用戶的體驗感受,對產品普及至關重要。預計到2026年底,首批搭載先進光學方案的智能眼鏡將與消費者見面。
AI的引入徹底改變了智能眼鏡的定位。它不再是簡單的科技產品,而是能真正提升日常生活品質的智能助手。無論是即時翻譯、物品識別,還是個性化提醒,AI讓智能眼鏡的實用性得到質的飛躍,為普通用戶和專業人士帶來全新價值。正如AR領域先驅路易斯·羅森伯格所言,這項技術不僅能拓寬視野,更能延展認知。
續航能力和交互方式的進步對于智能眼鏡的發展也至關重要。無需頻繁充電即可全天續航將成為標配。更自然的操控方式,包括手勢控制、視線追蹤和語音指令,會讓使用體驗更加流暢自如。
在醫療領域,醫生可借助智能眼鏡實時調取患者醫學影像和其他數據,顯著提升手術精準度和操作效率;在培訓領域,智能眼鏡可為學習者打造沉浸式教學場景,使抽象知識變得直觀可感;在導航與旅游領域,智能眼鏡可為旅行者提供實時路線指引和景點信息,豐富其旅游體驗;在日常生活與娛樂領域,智能眼鏡可將社交信息、影音娛樂等數字內容無縫融入現實視野,重新定義人機交互方式,提供全新的數字生活體驗。
科技巨頭持續加碼
目前,元宇宙平臺公司(Meta)在消費級智能眼鏡市場占據領先地位。該公司與法國光學巨頭依視路集團的戰略合作成效顯著。依托依視路旗下雷朋和奧克利等知名眼鏡品牌的影響力,截至2024年,Meta已成功售出超100萬副雷朋Meta智能眼鏡。4月24日,Meta宣布將為所有雷朋Meta用戶開放實時翻譯功能,支持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互譯。
Meta的雄心不止于此。今年2月,該公司發布了Aria Gen 2智能眼鏡。這款專注于機器感知、情境AI和機器人技術研究的實驗性產品,主要面向學術機構和商業研究實驗室。據悉,該設備預計2026年初開始測試,暫不面向普通消費者銷售。
憑借在AI和移動操作系統領域多年深耕積淀的技術成果,谷歌也強勢進軍智能眼鏡領域。其最新推出的安卓XR智能眼鏡集成了多項創新功能,不僅能實現語音交互和實時翻譯,還具備環境感知能力:可識別物體、記憶信息,甚至能“讀懂”書名、播放唱片音樂,提供AR導航指引。值得關注的是,這是谷歌首款基于全新安卓XR平臺的產品,也是其“雙子座”大模型與現實空間深度融合取得的成果。
除Meta和谷歌這兩大領跑者,精工愛普生、Snap、亞馬遜等企業也在積極布局。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和聯想同樣持續加碼智能眼鏡研發。蘋果公司雖然尚未正式發布智能眼鏡產品,但其AR Kit架構和XR技術儲備,也為未來入局奠定了基礎。
標準制定勢在必行
隨著智能眼鏡加速普及,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各國監管機構和行業組織正積極制定相關準則,在強大功能與隱私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目前,各大行業組織正通力合作,致力于構建統一的智能眼鏡生產標準體系。這些標準將重點解決設備互操作性、數據安全性及佩戴舒適性等關鍵問題,為構建健康可持續的智能眼鏡生態系統奠定基礎。
展望未來,智能眼鏡遠不只是一件電子設備,更可能演進為下一代個人計算平臺。通過將數字信息無縫融入物理世界,結合AI驅動的智能交互能力,智能眼鏡有望徹底改變人們的工作、溝通模式乃至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或許可以這樣大膽暢想,未來的AI助手不是藏在手機App里,而是戴在臉上,看你所看、想你所想、答你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