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丁丁 科技日報記者 韓榮
4月28日上午,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職工張世麗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作為工人勞模,工作16年來,張世麗扎根煤礦采掘一線,從清煤工干起,歷任技術員、副隊長、黨支部書記、隊長等。面對設備疑難雜癥,他摸索出“四診法”,快速排除設備故障,解決了現場難題,保障了安全生產。面對瓶頸,他帶領創新工作室成員先后完成技術革新60多項,取得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6項。
“挑起國家賦予的擔子”
2010年7月,踏出大學校門,張世麗便來到百米井下。面對艱苦的工作條件,他從清煤工做起,虛心求教,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本領。
2013年,潞安化工常村煤礦引進集團第一套掘錨一體機,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與全新的設備挑戰,張世麗主動請纓,帶領技術人員開啟了一段艱苦的攻堅之旅。
白天,他們在現場反復實操,仔細分析設備結構;夜晚,他們聚精會神,深入研究設備原理。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他們迅速掌握了整套設備的操作、保養、結構和原理,成功實現了日掘進23米的紀錄,月度掘進進尺由原來的270米左右提高到了500米左右,掘進效率提升了近一倍。
“多出煤,出好煤,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我們煤礦工人的光榮使命!”這是張世麗始終堅守的信念,也是他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每到供暖季、用電高峰期,當千家萬戶享受著溫暖與光明時,他和工友們卻在井下與時間賽跑,與困難較量。
隨著礦井智能化、數字化的深入發展,機電設備的穩定運行成為井下生產的關鍵。面對各種設備疑難雜癥,張世麗潛心鉆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機電故障排除“四診法”。
“排除故障如同中醫看病一般,要‘望、聞、問、切’,才能精準判斷根源解決問題。”在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中,張世麗不僅制作了課件讓員工集中學習方法,提升現場實操效果,還在行業內得到了應用推廣。
“沒有吃苦精神干不好”
“干采煤,學技術,沒有吃苦精神干不了,更干不好。”每當遇到困難,張世麗總是一句“我先上”,以創新思維攻堅克難。
2017年,在常村煤礦N3-10皮順施工過程中,時常因為巷道“兩幫”成型不好或者煤質酥軟等不利因素,造成錨桿外露過長而導致報廢。
為攻克這一難題,張世麗日夜扎根隊組,對設備進行現場拆解,查閱大量資料,反復進行結構研究與數據驗算。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努力,可換向扭矩倍增器終于研制成功。這一創新成果不僅使支護效率提升了10%左右,還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消除了安全隱患,為礦井生產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安全效益。
除此以外,張世麗還先后帶領團隊成員積極投身技術革新,將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題轉化為創新課題,先后完成“多功能氣水分離裝置”等60多項技術革新,取得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6項,發表論文6篇,完成科研項目7項,參與撰寫著作3部。
站在潞安化工常村煤礦智能化集控中心,記者看到三維可視化界面上,采煤機、液壓支架、運輸皮帶等設備運行參數實時更新,AI算法根據地質建模數據自動生成最優開采路徑……
張世麗告訴記者,潞安化工常村煤礦作為重點礦井,在智能化建設方面成效顯著。截至2024年6月,該礦順利通過了山西省Ⅱ類中級智能化礦井驗收,累計建成3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和11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
如今,煤礦智能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如何提高煤礦工人技能也成為張世麗關注的問題。為此,他積極推動潞安化工常村煤礦加大培訓投入,組織開展各類內部培訓與專家指導,實施團隊協同聯動技術創新,采用網絡化培訓模式提升職工實操實訓技能。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煤礦工人能夠跟上智能化發展的步伐,在新的技術浪潮中實現自身價值。”張世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