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鑫 孫嘉隆 朱林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夏天一
“我們著力推動教育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持續探索符合區域發展的人才培養之路。”4月29日,在談及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之路時,揚州大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學院二級教授、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張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近年來,揚州大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學院以金屬板材加工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為核心,為全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輸送了大批“懂技術、能創新、善實踐”的高素質人才,成為推動行業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重構人才培養體系
我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仍面臨“卡脖子”技術瓶頸、高端人才短缺、產學研協同創新不足等痛點。如何破解日益凸顯的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失配”問題?揚州大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學院龔俊杰教授認為:“必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重構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的精準對接,從源頭解決人才鏈與產業鏈脫節問題。”
張超介紹,近年來,揚州大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學院形成了“分層遞進、貫通融合、項目牽引、啟智創新”的培養體系,從大一、大二培養學生專業通識思維與創新能力,到大三、大四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與工程能力,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設計了從專業通識思維到工程能力實現的遞進式培養路徑。
在課程體系設計上,揚州大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學院建立了“三維聯動”機制。在橫向,該院聯合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建立需求轉化機制,確保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同步。在縱向,該院設置“基礎—專項—綜合”三層次課程群,形成完整培養鏈條,并動態建立持續更新機制,將企業最新實踐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
在實踐平臺建設上,揚州大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學院打造出“虛實一體”的教學環境。在校內,該院建成融合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在校外,該院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實踐基地,形成“校內模擬—校外實戰”的培養閉環。
這種“真題真做”的培養模式,不僅有效縮短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差距,還為企業提供了創新思路和解決方案,逐漸形成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教學與產業緊密對接的人才培養新范式,為智能制造領域人才培養提供了可推廣的解決方案。
政行企校共建平臺,開設產教融合課程
智能制造是個高精尖技術密集產業,如何將智能制造裝備企業的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
龔俊杰介紹,揚州大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學院與揚州市江都區、廣陵經濟開發區、江蘇亞威機床、揚力集團等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共建等教學、科研、實訓平臺,并引進20余名企業技術專家擔任產業教授,開設《液壓與氣壓傳動》《機械CAD/CAM》等10余門產教融合課程,將智能制造裝備企業的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
除此,揚州大學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學院還著力實施“青年教師企業賦能計劃”,通過績效激勵政策,鼓勵青年教師深入企業參與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將“走出去”的實踐經驗反哺教學科研,真正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也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行業前沿技術和裝備。
如今,該產業學院創新構建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賽教融通”的全景式實踐育人體系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滿意度超過95%,形成了“賽課聯動—多元評價—成果反哺”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
“下一步,我們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形成‘教育賦能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龔俊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