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添福 記者 王菲
青海省科學技術廳4月28日發布消息,青海省地震局的研究團隊系統研究了黃河青海流域內10條斷裂活動特征,并聚焦潛在震源區范圍及最大震級,提出了針對地震次生災害的全概率理論耦合的地震動預測模型和危險性評價方法。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又是三江源頭,地震構造復雜,東部沿河流域人口稠密,開展社會生產和重大工程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研究非常重要。
日前,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青海省地震局承擔的重點研發與轉化計劃項目“黃河青海流域未來強震危險性及其次生災害對生態和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進行驗收與成果評價。專家組認為,該成果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應用前景,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負責人、青海省地震局正高級工程師李智敏介紹,研究團隊還采用Newmark模型等技術,對黃河青海流域龍羊峽—劉家峽河段滑坡風險進行系統性評估;采用“極限平衡法+強度折減法+Flac3D數值模擬+多概率地震與暴雨耦合失穩評估”等新技術,評估了12個具有危害性的大型滑坡體在不同強度地震下的失穩危險區范圍,結合承災體特征提出針對性抗震與避讓措施。
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社會發展科技處工作人員表示,該項目以新興數字技術賦能地震科技創新,為現代智慧防震減災注入了新動力,對保障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及黃河上游重大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