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田倩倩
近日,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2025年春季義務植樹活動在平襄鎮溫泉村北山全面啟動。該縣縣直128個單位的干部職工與群眾組成造林隊伍,以科技手段推進荒山綠化,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注入新動能。
當日下午3時,北山植樹現場一派繁忙景象。陡峭的山坡上空,3架無人機往返穿梭,成為此次植樹活動的“科技擔當”。每架無人機下方懸掛著四五棵苗木,在無人機操控人員的嚴控下,這些苗木不到一分鐘就已精準“空投”至預先挖好的樹穴旁,等待被栽植。
“每架無人機單次運載量達120斤,日運輸量達1000株,效率是人工搬運的10倍。”無人機操作技術人員姚鵬飛告訴記者,除了高效率,無人機搬運時保護了土球的完整性,進一步提高了樹苗的成活率。
科技讓生態建設更具活力。此次植樹活動采用“無人機運輸+人工栽植”作業模式,通過無人機將苗木運輸到種植點位,極大地提高了植樹效率。這種“空中+地面”的立體作業模式,是通渭縣應對復雜地形造林的有益應用,破解了傳統人工運輸成本高、風險大、“陡坡難造林”的痛點,為后續大規模生態修復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植樹現場,干部職工3人成組、5人一隊,沿山坡有序展開挖坑、扶苗、培土、澆水等作業,新栽的苗木在春日暖陽中挺立,為荒山點綴點點綠意。“我們組織50余名工作人員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從挖坑到栽苗,每個環節都要確保質量,才能提高成活率。”國網通渭縣供電公司綜合服務班班長高一雄和同事們一起參與了植樹,該單位當天承擔了400株松樹的栽植任務。
為確保“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綠一片”,通渭縣建立了定人員、定地塊、定責任,包栽植、包澆水、包管護、包成活的“三定四包”責任制,并配套完善了灌溉設施。
“此次植樹區域屬于通渭縣2025年城區面山綠化造林工程,計劃栽植耐旱苗木11萬株,綠化面積1000畝,樹種選擇云杉、刺槐等苗木,既可保證苗木的成活率,又兼顧了生態效益。”通渭縣林業和草原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寧介紹,今年,全縣計劃完成造林封育2.45萬畝,目前已完成1.3萬畝。
如今通渭的山鄉面貌正悄然改變:曾經的荒坡漸次披綠,植被涵養水源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昔日旱塬荒山正逐漸變為滿眼蒼翠的綠水青山,大部分區域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治理效果,綠色正成為通渭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暮春時節,新栽的苗木在山風中舒展枝葉。這場植樹行動,既是一次播撒綠色的“春日之約”,更是通渭縣向“生態固本”戰略目標邁進的生動實踐。隨著一株株幼苗扎根沃土,隴中大地的綠色畫卷正徐徐鋪展。
作為“三北”工程建設重要節點,近年來,通渭縣堅持“擴綠”“護綠”“興綠”并舉,深入實施“綠滿隴中”行動,“十四五”以來,全縣累計完成造林38.72萬畝,構筑起黃河中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如今,“春有山花爛漫,夏見綠蔭蔥蘢,秋賞層林盡染,冬觀松柏傲雪”的生態愿景正在這片黃土地上漸次實現。